可信賴的電量隔離測量方案供應商安全/隔離/更可靠的電流電壓傳感器
              24小時定制電話:010-89494921
              傳感器定制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 穩步推進“雙碳”行動

              文章出處:   責任編輯:   發布時間:2021-09-29 12:17:53    點擊數:-   【

              今年是我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元年。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發言時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努力爭取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八項重要任務進行具體部署。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上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雙碳”成為各地大力推進的重要任務。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指出,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最高層措辭嚴厲,態度堅決,對那些自行其是、忙于運動式“減碳”的地方和企業來說不啻一聲驚雷。

              何為運動式“減碳”?按照前不久國家有關部門的回應,有些地方、行業、企業“雙碳”工作的著力點“跑偏”“冒進”屢見不鮮,具體有如下種種——

              目標設定過高、脫離實際,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一刀切”關停,有的金融機構居然對煤電等項目抽貸斷貸;遏制“兩高”行動乏力,有的地方甚至違規上馬“兩高”項目,未批先建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基礎不牢,今年上半年全國9個省(區)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10個省份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節能形勢十分嚴峻。此外,有的行業沒有扎實做好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種技術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有的機構蹭熱度、追熱點,熱衷于打標簽、發牌子,碳中和“帽子”滿天飛,如此種種亂象也被重點指出。事實上,除前述之外,有的亂象遺患更甚:虛喊口號、蜂擁而上;過度行動,超出了目前的發展階段;碳中和專著連篇累牘,內容卻重復、空洞;主管部門方案還沒出臺,企業就發布了行動方案,有的地方借推進“整縣光伏”實行產業搭車、有的地區炒作“整縣儲能”,甚至個別機構組織借機斂財,如此等,更為各界詬病。

              運動式“減碳”偏在哪里?

              運動式“減碳”首先是理念和思路上的跑偏。平心而論,作為今年以來各地起好步、開新局的重中之重,沒有哪一個地區、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單位成心搞運動式“減碳”、故意“冒進”,理念、思路的跑偏是主因。一是有些地方將2030年的“碳達峰”錯誤地理解成為“攀高峰”,認為碳達峰的過程提供了排放空間,完全沒有考慮到峰值排放過大給未來實現碳中和所造成的困難;二是也有一些地方不顧實際開展“運動式”減碳,對于高耗能產業采取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短期行為,甚至粗暴地停止了許多涉碳行業的信貸業務;三是片面地理解為“雙碳”就是發展風電、光伏,大呼隆、一陣風,工作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更沒有頂層設計,雖然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短期內的能耗總量和碳排放總量下降,但實際上的減排效果不可持續,對經濟發展大局造成的損失貽害更大。

              碳達峰、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排放軌跡由快到慢不斷攀升、到達年增長率為零的拐點后持續下降的過程,直到碳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相抵,實現碳中和。簡言之就是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從相對脫鉤走向絕對脫鉤的過程。碳達峰、碳中和是系統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蓋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門,涉及生產和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碳達峰和碳中和絕不能追求短期效果,“十四五”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期、窗口期,需要加快能源體制的改革,需要各個行業加強低碳和負碳技術的創新應用,包括傳統產業的工藝流程再造和新材料的研發,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的轉型升級,走上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是一場大考,也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和社會系統性的變革,需要有短跑的激情,更需要有長跑的韌勁,倘若一場“運動”便能解決,何須還要把時間節點設為“30·60”呢?任何形式、任何想法的單兵突進、一蹴而就都是急功近利的、錯誤的。

              推進“雙碳”目標應堅持系統觀念

              碳達峰、碳中和既是一個過程的兩個階段,二者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不可割裂開來。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遵循頂層設計。既不能搞“路徑依賴”,穿新鞋走老路,不能身子進了新時代,思想還停留在過去,要跟上時代步伐。也不能一味標新立異,趕潮流、蹭熱度,“與時俱進不要當口號喊,要真正落實到思想和行動上,不能做‘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要有一種走出“桃花源”的緊迫感,又有一種如期邁進低碳時代的使命感。

              堅持系統觀念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做好“雙碳”工作的重要遵循。“雙碳”目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在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時確定的奮斗目標,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重要節點。在這一進程中,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地發揮好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積極性。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所釋放的重要信息,再一次體現了對系統觀念的堅持。事實上,市場經濟已經搞了幾十年,我們在發展經濟、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等方面,一定要學會“五根指頭彈鋼琴”,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不能顧此失彼,再搞運動式那一套不僅于事無補,最終會被新時代所拋棄。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一步一個腳印、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各項工作,切實做到全國一盤棋,提高做好“雙碳”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同時要注重工作的連續性。“雙碳”本身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與我們過去一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進程中采取的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一系列舉措一脈相承,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新的形勢下開展的具有突出時代特點的探索與實踐,是對原有工作的改進和深化,而不是另起爐灶、重打鑼鼓,更不能把“雙碳”與原來我們所做的工作割裂、對立起來,既要考慮與過去所開展的工作的連續性,也要注重碳達峰、碳中和二者的相關性、一致性。碳達峰的本質是能源轉型,不是“攀高峰”,不是不加節制地碳排放。在實現碳達峰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碳排放的規模多大,將來碳中和所面臨的困難就有多大;在碳達峰的過程中,我們仍然要堅持節約優先,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一手抓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總量控制和利用效能提高,一手抓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雙碳”行動路線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目前,世界上有127個國家做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長遠來看,“雙碳”本質上是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一種平衡。從這個意義說,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持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體現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是我們自己要做。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人與自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和主動擔當。當前,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力量,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尤其是在《巴黎協定》形成的過程中,為其達成、簽署和生效發揮了關鍵作用,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認為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的、基礎性、歷史性的突出貢獻,沒有中國的努力,就沒有《巴黎協定》。4年前,美國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之后,我國第一時間宣布,將繼續全面履行《巴黎協定》,百分之百地兌現自主貢獻的承諾,推動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穩定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勢。去年,我國又宣布提高國家自主貢獻的力度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目標,這一愿景的提出將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未來數十年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之一,為推動全球碳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力量。

              作為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擔負著引領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的大國重任,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韌性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特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要求我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建立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化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總體而言,中國在經濟基礎、思想認識和技術保障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值的客觀條件。截至2019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作出的自主減排承諾。“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打好堅實基礎。我們更應看到,碳達峰、碳中和是系統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蓋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門,涉及生產和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等各方面,不是某一個地區、行業更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員、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通過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從而實現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的社會場景,不是短期更不是局部。只有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把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宏觀經濟治理,制定科學的行動方案,才能更好地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當前,我國政府正在抓緊制定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這是中國實現低碳轉型和履行國際承諾的重要任務,也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和全球碳排放達峰創造有利條件,是關系“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路線圖需要以“自上而下”政策引導和“自下而上”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方式穩步推進,要求地方政府、重點行業制定積極明確的達峰時間表,已有部分省份、行業和企業宣布了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和路線圖,部分省市更是明確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人類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這不僅是能源轉型,還必須統籌能源轉型和發展轉型,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生活方式的轉型。能源行業規模體量大、關聯作用強、影響范圍廣,能源活動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高,能源發展一頭連著物質文明建設、一頭連著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跨越能源轉型變革這個關口。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抓住調整能源結構這個關鍵,加快轉變行業發展方式,大力提高能源供給質量水平,切實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以能源行業深刻變革支撐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把碳達峰與碳中和作為倒逼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契機,加速從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的模式轉變,匯聚生態文明制度合力,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統籌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堅持全國一盤棋不動搖,強化頂層設計,發揮制度優勢,壓實各方責任,向世界交出一份“雙碳”目標的中國答卷。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1年08期,作者系國家能源局山東監管辦公室黨組成員

              北京柏艾斯科技是專業的電流電壓傳感器廠家,掌握霍爾磁通門等多種技術原理,為眾多國內外用戶提供OEM和ODM服務,更多產品應用請登錄公司網站了解更多,www.www33666.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