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賴的電量隔離測量方案供應商24小時定制電話:010-89494921

              首頁 行業新聞

              華銳與超導糾紛真相

              2017-03-15 16:37:33 

              華銳、超導糾紛真相:禍起電控源代碼泄密

              [導讀]從目前的信息來看,超導與華銳糾紛的焦點,也就是1.5兆瓦風機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才是事件的直接導火索。

              20111122174044414


              許多與韓俊良有過接觸的人都評價,此人心思極細,是“有遠見、有預見性的奇才。”在過去的幾年里,憑著他敏銳的“市場感覺”,華銳風電(601558.SH)先是率先引進大兆瓦機組,奠定了國內“風電一哥”地位;其后又不惜重金邀請國外公司聯合研發海上風機,在全球風能界都頗為矚目。

              在這兩件對于華銳風電頗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中,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Windtec。華銳風電頗受市場好評的1.5兆瓦機組中,有一款機型是來源于Windtec;上海東海大橋項目華銳風電能做成,重金聘請自Windtec公司的研發人員亦貢獻不小。

              早在2006年,奧地利風機設計企業Windtec已經被美國超導公司(AMSC.NSDQ)收至麾下。而超導也與華銳頗具淵源。

              僅超導在中國成立蘇州美恩超導有限公司,專注生產風力發電機組的電控系統和電網無功補償系統的第一年,其就從華銳處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合同訂單。與華銳的交易金額,還一度占到超導年銷售的75%。而按照超導的說法,數年來則陸續幫助華銳開發了2兆瓦、3兆瓦、5兆瓦和6兆瓦的風機。

              以上種種,都足以證明這兩個公司過去的合作稱得上互惠共贏。但正是這個曾經最親密的盟友,現在要把華銳風電推上被告席,對華銳風電提起有關侵犯知識產權方面的訴訟,同時對華銳風電的合同履約問題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

              盡管華銳風電和超導兩方對于糾紛事件的原委都諱莫如深,但許多人都相信,從華銳風電與超導合作之初所選擇的模式,就已經為兩者的“糾紛”埋下了伏筆,“只是今年市場不好,恰逢國網要求進行低電壓穿越能力的升級,將兩者間的矛盾激化了。”一位來自北京某風機制造企業的銷售經理表示。

              電控系統采購延期

              據了解,此次糾紛的核心在于華銳是否繼續采購超導生產的電控系統。

              前述風電企業銷售經理透露,早年間中國企業剛開始涉足風機制造時,多是采取向國外公司購買許可證的形式。“這樣很快就能具備風機的生產能力,但是每賣出一臺風機都需要向別人交納一定的許可費。”

              不過,華銳與Windtec的合作卻不存在這樣的“許可”限制。多名知情人士均表示,Windtec同意與華銳聯合開發風機,并且獨立自主知識產權歸屬華銳的一個前提,就是要求華銳生產的風機都要用超導提供的電控系統核心組件。“這應該也是超導當年收購Windtec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通過協議來實現自己旗下產品的銷售,帶來源源不斷的訂單。”

              據保定科諾偉業控制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宏宇介紹,“按照通行的算法,電控系統一般占到風機成本的10%-15%。”

              但因為專業性較強,絕大多數風機企業所使用的電控核心部件都是采購自國外。除了超導,還有ABB、艾默生等企業能提供相關產品,但華銳的供應商只有超導一家。在2008 年5月27日—2011年1月27日之間,華銳共與超導簽署了8份電控核心部件的采購合同。

              不過,今年以來,對于風電大基地發展模式的質疑越來越多,中國風電市場增速徒然放緩。以中國首個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為例,截至9月,今年甚至沒有一臺新增裝機量。受此影響,近幾個月,國內不少風機制造企業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工。華銳顯然也受到了影響。根據其2011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其營業利潤約為5.35億元,比去年同期的約13.69億元減少了60.90%。


              2011112217421386

              20111122173739530


              “風電設備商這階段普遍難過,華銳現在也是現金為王。”一位風電行業觀察人士說,“先把很多訂單展期,并不急于交割。同時把能拿回的現金都拿回來,讓各項財務指標不那么難看。”

              但華銳之前慷慨的訂單卻在超導的業務中占比太大,一旦有變數,對超導的業務影響嚴重。足以佐證的,是今年4月5日,超導發布公告稱,3月31日,其最大的客戶華銳風電拒收公司貨物,同時華銳還將對部分合同延期付款。結果,超導的股票一夜之間縮水40%。超導隨即將2010財年的營收預期從4.4億美元下調至3.55億美元。

              據了解,超導目前已以華銳未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為由,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后者支付未付貨款約4億元、逾期付款利息約1600萬元;支付逾期未付的質保金約3800萬元、逾期支付質保金的利息約66萬;請求裁決華銳風電繼續履行此前的8份采購合同;要求華銳賠償因拒收貨物的違約行為造成的損失約156萬元;以及律師費、公證費等約374萬元。


              源代碼侵權爭端

              從目前的信息披露來看,超導與華銳糾紛的焦點,也就是1.5兆瓦風機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才是事件的直接導火索。

              有消息人士透露,華銳向超導提出進行低電壓穿越能力的改造,并由超導支付相關費用,但超導拒絕。“雙饋機組改造報價約在50萬元/臺,開發商讓設備商承擔,設備商又希望轉由部件供應商負責。”

              據了解,雙饋機組進行低電壓穿越能力的升級,主要是集中在對變頻器的改造上,而這正是超導提供給華銳的電控系統的核心部件。

              “難題在于升級需要變頻器的源代碼,但這個華銳是得不到的。”一名風機企業的工程師解釋。電控組件的源代碼具有保密性,只有接觸到深層的源代碼,好多端口才能匹配和開放。而且,因為涉及變頻器、變槳、遠程等控制系統,即使找到相同技術水平的電控系統組件供應公司,組件端口能不能匹配也很難說。

              華銳、超導糾紛真相:禍起電控源代碼泄密

              這或許讓華銳有了“侵犯”超導知識產權的“動機”,畢竟,在當下要解決低電壓穿越的問題,減少客戶發電量的損失,讓超導提供其產品的解決方案是最便捷的方式。

              超導此前發給本報記者的聲明稱,華銳非法獲得并使用了自己的知識產權,用以升級1.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以滿足擬定中的中國電網標準,并允許其使用其它潛在的制造商生產的核心電氣部件。但華銳高級副總裁陶剛卻堅稱,其低電壓穿越技術和方案,是由華銳800人研發團隊主導完成的。

              不過,超導此前發給本報記者的一份聲明表示,9月23日,奧地利克拉根福地區法院已對美國超導前雇員向華銳風電泄密案做出判決,該前雇員商業間諜罪成立,獲刑3年,同時被奧地利克拉根福法院勒令對美國超導賠償20萬歐元的損失。

              根據外媒報道,這名獲罪的超導前雇員名為Dejan Karabrasevic。該員工承認竊取了美國超導用于控制風機的軟件,進行了修改之后,然后以1.5萬歐元的價格將相關數據提供給了華銳風電。

              “華銳風電還承諾給其提供價值170萬美元的雇傭合同,包括車和公寓。”外媒描述。

              華銳風電發出官方聲明:美國超導員工的說法嚴重不實,我公司從未向美國超導員工收買任何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他們是很有準備的做了一場策劃,為的是保全自己在資本市場上的關注度。”一位華銳風電人士說。

              他此言的依據是,9月23日當天,超導報告了其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財季財報,稱今年第一財季的收入是91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是9720萬美元。并稱收入的下降是緣于華銳未對訂單進行支付。

              合作能否延續?

              盡管雙方已經撕破臉皮,并有可能將對簿公堂,但兩家公司卻未必會就此緣盡。

              有分析人士認為,考慮到超導過去幫助華銳進行機型研發,讓華銳在中國一直處于研發能力靠前的公司,如果合作就此終結,華銳之后是否還能保證自己在國內企業中保持較快的研發速度也增加了不確定性。對于超導來說,如果失掉華銳這個大客戶,也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研發能力不是說有就能有的,也不是靠大量的人工投入就能完成的。”前述風機企業的工程師表示,設計研發新機型絕不是將容量簡單的擴展,而是涉及到諸如新材料的等一系列難題。

              “華銳這些年也積累了技術實力和研發人員,對未來的開發路線可能影響不大。”前述銷售經理認為,所有的工業品在強大的科技實力作為支撐下都將不是問題,“真正的難點在于成本,但是超導的產品在成本上不具有優勢。”


              這可能讓華銳想要尋找其他的供應商。

              然而,不管事件背后真實原因如何、未來是否與超導繼續合作,但西方媒體有關華銳風電“侵犯知識產權”的大量報道,“對華銳目前的國際化路線的執行,尤其是北美市場的開拓帶來不利影響。”

              不過,雙方的合作未必會輕易地解除。“華銳對于超導的在政治和資本上的需求可能早就已經大于對其技術上的需求。”前述風電行業觀察人士透露,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前后,中美在清潔能源合作上有比較強烈的意愿,時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帶團訪美期間,雙方公司簽訂了一些合作的合同,其中包括華銳和超導的合作。

              美國超導在早前發給本報記者在聲明中也表示,“華銳和美國超導的合作在過去數年中曾一直非常成功。作為中美在清潔能源領域合作的典范,美國超導和華銳一起受益于中國風電行業迅速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

              “我們希望就事論事,華銳目前還是我們的客戶,將來也不排除繼續合作的可能。”超導中國公司一名人士表示。

              與之前華銳風電接受媒體采訪時指責美國超導的技術和服務不到位不同,超導也未在公開場合針對華銳的行為給予過多評論。這被不少人理解為,超導不愿放棄華銳這個自己最大的客戶。

              但一名超導內部人士在10月8日向本報記者透露,超導在中國擁有很多客戶,“許繼、沈鼓、南車等等,而且我們近期的經營和預算都是基于華銳不是我們客戶的前提來做的。”

              上月底,超導還宣布,將向國有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的北京京城新能源有限公司(JCNE)提供風機的電控系統。該合同供貨預計從2011年末開始,到2014年初結束。

              “但這些廠家的市場占有量都很小,超導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還有待觀察。”前述風電行業觀察人士說

              20111122174316171

              網友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