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未來三大光伏新興市場之一,國內不少光伏企業將擺脫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國內市場的啟動。由于我國企業對美國市場出口量不算大,美國‘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沖擊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國90%以上的產品出口歐洲,企業面臨最大的風險也來自歐洲。一旦美國的‘雙反’調查成立,將引發歐洲國家進行類似調查的連鎖反應,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沉重打擊。盡管歐洲的‘雙反’還在醞釀中,但沖擊力的確不容忽視,而應對國際貿易爭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國內市場的啟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國際間的貿易爭端并不是暫時的,而是一場長期的持久戰,開啟國內市場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裝機規模容量,50%-60%被國內消化,那么國際貿易影響對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影響就會小很多。”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提出的2012年光伏裝機規模3GW的目標,對消化國內巨大產能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對此,趙玉文分析:“今年政府提出的規劃目標趨于保守,但政府光伏產業意圖卻非常明顯。相繼推出光電建筑一體化政策、金太陽示范工程政策,對啟動光伏市場的積極性作用非常大,今年國內裝機量很有可能會超過3GW的既定目標。如果政府在上網電價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風能一樣,按照不同資源地區給出不同的上網電價,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將會快速啟動。”
目前產業對再次上調目標的期許仍然很大。對于國內市場,一些國內光伏企業早已開始布局謀篇。與尚德組件20%銷售美國、50%銷售歐洲、其他的份額分布其他國家的布局不同,英利卻早早將目光定位國內市場。從2009年敦煌10mw電站項目開始,英利始終是國內西部特許招標光伏電站項目、“金太陽”工程中標的供應商。從英利剛剛發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上顯示,英利2011年的出貨量已超過1600兆瓦,光伏組件的出貨量同比增加51.1%,其中國內市場比重達到20﹪,英利在國內銷售能力可見一斑。英利集團公共關系部王帥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表示:“3月1日,國家‘十二五’太陽能產業發展規劃正式出臺,給予國內光伏企業很大的信心。根據規劃,國內市場將迎來一輪新的增長期。未來,英利將依托完整產業鏈,加大技術創新,推動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爭取在國內市場有更大作為。”十二五”期間,英利集團規劃新增投資700億元,產能增至1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