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東送”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骨干工程。“西電東送”是指開發貴州、云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陜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京、津、唐地區。
實施“西電東送”是中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的不均衡性決定的。中國地域遼闊,能源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煤炭資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區(即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和云南、貴州,水能資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區。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能源資源匱乏,用電負荷卻相對集中。開發西部的水電和煤炭資源,實施“西電東送”是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變西部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滿足東部地區電力需求,促進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展了實施“西電東送”的有關準備工作。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式批準建設長江三峽水電站,進一步為“西電東送”的實施創造了條件。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為“西電東送”的大規模實施提供了歷史機遇。2000年,原國家計委主持召開了“西電東送”發展戰略研討會,并向國務院提出了加快“西電東送”工程建設的建議,獲國務院同意。同年,貴州、云南的第一批“西電東送”電力項目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西電東送”工程全面啟動。
“西電東送”,將西部的能源資源轉化成電能,同時為西部的電力提供廣闊的市場,不僅可以推動西部電力工業的發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區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西部電力發展了,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西電東送”可以改變東部地區電力供給不充裕、電力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東部日益嚴重的環保壓力,為東部提供清潔、優質、可靠、廉價的能源。實施“西電東送”是中國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的客觀要求,也是變西部地區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的重要措施。
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為“西電東送”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目前,國家電網已累計建成“13交13直”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達到4.1萬千米,變電(換流)容量超過4.4億千伏安(千瓦),累計送電超過1.8萬億千瓦時,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經營區跨區跨省輸電能力超過2.6億千瓦,特高壓大電網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